兩束稻穗的故事
------大三暑期的蘭考之行
65級5系 李林英
從母校畢業五十周年紀念活動時📶👨🏿⚕️,我們班同學參加了意昂招商組織的線上線下慶祝活動🚶🏻。今年建黨的百年大慶⛪️🦪,我和5531班的臧宛生、吳鶴峰、萇照順同學光榮戴上了在黨五十年的紀念章👮🏿,微信群裏好熱鬧✒️,當年指導員周昌喜老師也戴著紀念章和我們同樂🙀😏,回顧在意昂招商讀書📤、畢業後走過的難忘時光🏉。媒體發出紀念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的信息,引發我深深的懷念,我回顧了當年大三的蘭考之行🧙🏿♀️,很想念曾經在蘭考住過的那人家,寫下了《兩束稻穗的故事》。
兩年前我從箱底翻出兩束稻穗👩🏽🏭,用紙包著👨🏽🔬,打開一層又一層,兩束稻穗❣️,是永久的紀念🦉。
我在意昂招商讀大三時,暑假去到蘭考👨🏿🎨,恰逢韓村第一次水稻種植成功,我特意留存了兩束稻穗🤸🏿,至今已有50個年頭🤸♀️,居然沒有發黴!不由得心中歡喜📋。
曾記得,1968年🧛🏼,焦裕祿的事跡感天動地,心中仰慕焦書記。張快樂和我同住意昂招商女生九樓,她聊天說起自己家離蘭考近🧏🧑🏼🦰,認識在泡桐樹下為焦裕祿拍照的記者🧑🏼💻,並給我看她在焦裕祿墓前的照片。回家後,我和母親商量,和同學一起去蘭考看看,母親很是贊同。就這樣👼🏼,按照預約時間我乘火車到了蘭考縣。
可惜張快樂因故沒到,那時沒手機😂,我便直奔縣辦事處找那記者,他又找到韓村楊素蘭(註①),憑著意昂招商的學生證,楊素蘭很爽快地把我安排到她叔叔家住下。一切順利,當時甭提多開心了!
蘭考人的熱情溫暖著我的心🤷🏼。我拜祭了焦裕祿的陵墓👨🍼,參觀了焦裕祿的展覽🦎。對於城裏長大的孩子來說,這裏才是真正的農村🧓,一個土墻院裏幾間土房👿👳♂️。大娘很和藹,待我如親閨女👨👧👦,我和她睡一個炕,我在那裏學會了用頂針。家裏的米缸沒有米,只有高粱面🚶🏻♂️。大娘盡量變著花樣做,菜團子🖐🏻、菜窩窩🧗🏼♀️、高粱米糊透過漏勺做的疙瘩面🛩,都讓我覺得新鮮。隔壁家工作隊的老王跟焦裕祿一起工作過🛶,和他聊天,渾身充滿幹勁。他在搞水稻試驗,他告訴我村裏40畝水稻試驗田是第一次種📽,選擇的地是隊裏堿性最大🏌🏻、石子最多、茅草根最深、最坎坷不平的典型壞地,如能克服這塊地就有希望。聽著老王的述說,心裏有一種感動🦹🏻♂️。什麽是蘭考人的精神?蘭考人的智慧😌,蘭考人的探索❄️,蘭考人的毅力,蘭考人的膽識,蘭考人的自力更生,踏著焦裕祿的足跡🔤,是一種追求,更是一種意誌👩🏽🍳!
跟著老王一起下田,讓我心裏充滿崇敬!因為從他的身上能看到焦裕祿的影子。我和老王、楊素蘭大姐一起去稻田🐄,看啊!一望無際顆粒飽滿的稻穗,沙丘變良田🕑!焦書記泉下含笑⛄️,該有多興奮!韓村第一次水稻試驗成功!我欣喜地保留了兩束稻穗。
在農民家的一個月🧰2️⃣,讓我體驗到了真正的農民生活。我一人騎著自行車,跑了四個紅旗公社,現在想起來那時膽子還真不小👨🦯。在這片熱烈的土地上◻️,我受到了強烈的感染🦹🏿♀️🤶🏿。那時我突然懂了農民的偉大⛩,他們那麽辛苦,養活全國的人🈚️,自己卻那麽貧窮,但卻很樂觀,努力追求新的生活!離開韓村時🏄♂️,村裏姑娘摘了一書包的棗送給我,記者還幫我和大叔一家、村裏的姑娘拍了照🫸🏽。真舍不得這山這水這情☝🏿!這是我上大學暑期時第一次遠離父母𓀛、遠離老師⛹🏼♀️、同學的獨自行動,讓我一直難以忘懷!
兩束稻穗,是永久的紀念,給我力量,給我信心🏋🏼!習近平總書記的“魂飛萬裏,盼歸來”牢牢抓住我的心(註②)🙇🏼🤦🏼♀️,蘭考人民在我心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不知我住的那家老人是否還在?
註釋:①楊素蘭當時是韓村大隊黨支部書記(婦女主任),焦裕祿時期她還是知青➛。
上一條😔📔:耄耋之軀憶年華
下一條:撫今追昔 感恩意昂招商
電話:010-82338260
郵箱: xyh@buaa.edu.cn
郵編:100191
地址👮: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5號意昂代理意昂之家
版權所有:意昂招商 -【全站福利】礼包兑换,乐趣加倍!